时间:2019-05-15 来源:人民网IT频道
那些使用频次高、使用体验佳的创新应用,才可能是消费者的真需求。而真需求的创造者,才有机会成为市场的引领者
刷脸开车门、大尺寸超宽中控屏、车载智能网联系统可以语音操控家里的窗帘和空调……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,一批智能网联“黑科技”格外吸引眼球。这些以提升用户体验为名开发的新技术、新应用,究竟是不是真需求呢?
一些人可能会说,这当然是真需求。毕竟,汽车产业正朝着“电动化、智能化、网联化、共享化”转型。语音识别、云端导航、车路协同、大数据分析、机器学习等新技术,不仅大大提升了驾乘安全性和舒适性,还让汽车变成一台智能终端,在催生众多应用场景的同时,也释放出巨大的市场潜力。据预测,到2025年,仅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模就将达到2000亿美元。
不过,现实多少有些尴尬。截至2018年底,我国联网车规模约3000万辆,当前上市的几乎所有新车都搭载了网联系统,但调查显示,半数以上的联网车用户,还是会将手机支架作为车内配置的首选。
原因很简单。尽管智能网联是消费者的真实需求,但目前囿于技术、成本等因素,很多车机还是不如手机用起来方便。另外,相比导航、音乐等少数“刚需”,诸如阅读小说、看视频、玩游戏、炒股票、车载社交等新应用,要么不适合行驶途中使用,要么存在行车安全隐患,看上去更像是拍脑袋想出来的“伪需求”。即便消费者被忽悠着埋了单,大多也只是图个新鲜。
消费需求是篇大文章,它不仅多样化、多层次、多场景,而且诉求个性化。精准把握消费需求,离不开对市场的深度洞察。制造业企业的传统做法,是聘请市场调查公司开展用户调研。近年来,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进行用户画像渐成潮流。即便如此,借助第三方机构了解消费需求,精准度还是无法得到保证。比如,时至今日,笔者还是不时听到有车企吐槽,在制定新车排产计划时,选错了畅销品种的配置和颜色,白白浪费了市场机会。其实,真正实现企业与消费需求的无缝对接,根本解决方案是推动企业从B2C(企业到消费者)向C2B(消费者到企业)转型。
精准把握消费需求,还要有适时提供高性价比产品和服务的能力。当前,新技术层出不穷,借助解决方案供应商,集成出一款看上去很酷的产品并不难,难的是如何在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。这就要求企业在正确的时间推出正确的产品,在功能与成本之间做出恰当的取舍,并确保品质和使用体验。
仅仅做消费需求的跟随者还不够,引导和催生新的消费需求,领行业风气之先,才能充分享受“蓝海”市场的各种红利。当然,引导需求并不是玩概念、找噱头。简单堆砌看似高大上却并不实用的“黑科技”,也许能在短期内抓人眼球,甚至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,但伪需求毕竟成不了真需求。拿来当卖点的创新应用,如果消费者不常用、不爱用、不好用,其可持续的竞争力就无从谈起。
推出全球第一辆互联网汽车的上汽,近两年尝到了引领消费需求的甜头。2018年,上汽乘用车70万辆的年销量中,超过70%搭载了上汽与阿里联合开发的“斑马智行”车联网系统。更重要的是,大数据分析显示,有超过八成的车主会频繁使用车机,人均车辆在线每天48分钟,近七成车主每天通过“你好斑马”召唤九大类生态……显然,那些使用频次高、使用体验佳的创新应用,才可能是消费者的真需求。而真需求,才有机会成为市场的引领者。
《 人民日报 》( 2019年05月15日 18 版)